1.分析宁夏平原小麦、水稻稳产、高产原因。

宁夏天气_宁夏天气预报40天查询百度

已于2月8日白天到11日开始回暖。根据宁夏气象台发布的消息得知:受2月5日到7日降雪天气影响,2月8日清晨,宁夏川区最低气温零下14℃~零下10℃,山区在零下19℃~零下15℃。2月8日白天到11日,宁夏全区气温逐步回升。

分析宁夏平原小麦、水稻稳产、高产原因。

踏足塞上明珠宁夏之前,做好充足的装备准备,将为您的旅途添彩。三月的宁夏,乍暖还寒,既有春日的暖意,也不乏冬日的凛冽,因此,兼顾保暖与透气,选择合适的装备至关重要。

保暖层:

鉴于宁夏昼夜温差较大,保暖层是不可或缺的。抓绒衣物以其出色的保暖性和透气性而著称,是理想的选择。轻便的羽绒服也可作为核心保暖层,在寒冷时提供额外的御寒能力。

外层面:

抵御风寒,一件防水透气的冲锋衣必不可少。其防风性能可阻挡寒风,透气面料又可排出汗液,保持身体干爽。连帽设计在沙尘天气或小雨中可提供额外保护。

内层面:

吸湿排汗的基础层至关重要,它贴身穿着,负责将汗水导离皮肤,保持身体干爽舒适。选择透气面料,如羊毛混纺或聚酯纤维,有助于调节体温。

裤装:

速干徒步裤或运动裤是宁夏之行的绝佳选择。其轻便透气,适合各种活动,从徒步到探洞。选择具有防晒功能的面料,避免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鞋子:

轻便透气的徒步鞋是宁夏旅行的必备单品。其坚固的鞋底提供支撑性和抓地力,应对崎岖的地形游刃有余。建议选择防水透气的型号,即便在潮湿条件下也能保持双脚干爽舒适。

帽子和手套:

帽子和手套在抵御寒风和紫外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保暖透气的面罩或围巾,保护面部和颈部。同样,选择透气保暖的手套,既可保暖,又可灵活活动手指。

背包:

一款舒适耐用的背包是旅途中的好伙伴。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背带系统,均匀分散负重。背包的容量取决于您的旅行时间和活动。对于短途旅行,一个30升容量的背包就足够了,而对于多日徒步,则需要更大的容量。

其他装备:

除了上述必备装备外,一些额外的装备可以丰富您的旅行体验。太阳镜可保护您的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手电筒则可在探索洞穴或夜间活动时提供照明。一个便携式充电宝可以确保您的电子设备在旅途中保持电量充足。

特殊考虑:

沙尘暴:宁夏偶尔会出现沙尘暴,建议携带口罩或面罩。

紫外线强:宁夏紫外线辐射强烈,请涂抹防晒霜,并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

温差大:宁夏昼夜温差较大,请携带保暖层和外层面,以便根据情况增减衣物。

1、地形平坦。

2、水源充足。

3、热量丰富。

4.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两岸地势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在《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从天而来的黄河水,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宁夏平原的富庶,于是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率已接近60%。但黄河来水的减少,可能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概述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相关介绍

宁夏位于黄河上游中段,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北低南高,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西侧是雄峻秀丽的贺兰山,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这里盛产水稻、小麦、平方米、甜菜和瓜果,尤以水稻的优质高产久负盛名,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秦渠始凿于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县。汉渠因相传始凿于汉而得名。渠口也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到巴浪湖止。唐徕渠又称唐渠,相传始凿于汉而复浚于唐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附近,引黄河水北流经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到平罗县止。新中国成立之后,建成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并整理排灌渠道,改良盐碱土,扩大灌溉面积,使“塞上江南”更加富饶。

宁夏平原黄灌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传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体系,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O%左右的比重。十五期间,当地从宏观上做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的战略部署,同时从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需要出发,又做出了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全面封山禁牧的决定。灌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能过分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满足全区粮食需求,同时还要增加饲料作物和饲草的生产量。针对现状,科研人员于2001~2002年度在宁夏灌区开展了以改进传统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为内容的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的研究。传统种植模式的改进宁夏灌区粮食作物传统种植模式主要是春小麦与籽粒玉米半间半套式的两熟制和单季水稻。其中春小麦与籽粒玉米半间半套的种植模式,既有间种中明显的留空档特点,又有套种中较长的单独生长期和共生期的特点。在田间结构上,一般小麦幅宽为1.2~1.5m,给玉米留的空档为0.9O~1.OOm,小麦与玉米的占地比例大致为6:4。小麦2月底到3月初播种,7月10日左右收获,玉米4月中旬播种,9月15日左右收获。小麦收获后到9月底(重霜冻来临前)的空档地,至少还有75 d左右的生长期,传统的利用方法是在小麦与玉米两侧的间距中各种植1行大豆或在小麦行距中种植3~5行苏籽(一种油料作物),但由于加剧了作物之间对光、热、水、肥的竞争,处于竞争劣势的大豆、苏籽往往生长很差,产量低下(750kg/hm2),经济效益甚微,并且还会对主作物(小麦、玉米)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我们对这种传统种植模式改进的设想是:取消大豆或苏籽的种植,在小麦收获后的空地中种植一茬以收获青鲜体为目的的牧草类作物,这样既可减轻或消除作物之间的竞争,也可确保主作物(小麦、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增收一茬牧草。单季水稻是宁夏灌区长期沿用的一种种植模式,一般是4月中旬左右育秧,5月中旬左右移栽大田,9月底到1O月初收获,对于大田来讲,5月中旬以前的时间是没有利用的生长季,可以用来种植越冬类牧草,由单季水稻改进为牧草—水稻的形式。以上两种传统种植模式经改造后,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增收一茬青鲜饲草是理想的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